
羅春平,男,1981年9月生,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與國際合作科科長。2001年,退伍返鄉的羅春平成為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巡護員。24年來,他用腳丈量王朗的每一寸土地,每年野外工作超過320天,累計巡護里程達4萬余公里。他日夜追蹤大熊貓足跡,在岷山區域首次監測到雪豹影像,先后參與40余個科研項目、更新70余種物種信息,被稱為王朗“行走的百科全書”。羅春平曾榮獲“四川好人”等榮譽。
從保家衛國到巡山護綠
王朗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內野生大熊貓數量位居全國之首,被稱為“熊貓的故鄉”。2001年,不到20歲的羅春平告別軍旅生活,返回家鄉,邁進了面積3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50米的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了一名巡護員,這一干就是24年。
巡護員的工作職責包含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巡護、反偷獵和反采集等。羅春平和他的隊友需要背著重達幾十公斤的裝備,對區域內20多條相對固定的路線進行巡護,每年至少要走四次,總監測里程達280多公里。羅春平將青春和汗水揮灑在深山老林,換來了紅外相機拍攝到的海量珍貴圖片視頻,1000余個大熊貓嗅味標記點,還有很多珍貴的野生動物數據。
巡護之路并非坦途。跋山涉水、經歷危險是常有的事。2012年9月,在第四次大熊貓摸底調查中,羅春平帶領10多個調查隊員到康定孔玉鄉野牛溝進行大熊貓摸底調查。行進途中需通過一處高約8米的懸崖,當羅春平踩上懸崖邊的土塊時,瞬間仰面滑倒,整個人向崖下迅速墜落。在墜落的地方有一根高高的樹樁,羅春平本能地用雙手抱住頭往一旁傾倒。雖然他的身體避開了樹樁,左腳卻被樹樁穿透,鮮血淋漓。隊員們趕過來救援時,他已無法站立。后經診斷為左腳契骨斷裂,一處骨折、兩處脫落。出院后,醫生建議至少臥床靜養4月,然而,他心系保護區的紅外線相機,只休息了不到2個月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從“野保新手”到行家里手
2016年,羅春平率隊在青海實施海西雪豹項目和大熊貓棲息地大型食肉動物兩年野外調查。通過調查,荒漠貓、香鼬、石貂等新的物種被記錄,但目標物種雪豹卻毫無影蹤。面對團隊質疑,羅春平走訪村民,認真復盤此前的調查方法。鑒于雪豹主要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區域,且常常是細碎的流石灘、陡峭的裸巖,羅春平提出將“樣方法”調整為“樣線法”,以海拔段劃分特定區域,進行重點關注。他很快將此想法匯報給上級領導,考慮保護區項目資金有限,為了爭取支持,他主動放棄自己的補助。
在羅春平的努力下,2020年王朗將高山動物調查正式納入保護區常規監測,由羅春平帶隊在海拔4000米以上、約1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架設紅外相機34臺。2021年9月,5臺紅外相機監測到了雪豹的身影。2023年6月開始,羅春平團隊扎根岷山中段平武、九寨溝、松潘、若爾蓋四縣開展雪豹調查,不僅采集到雪豹的影像和生物檢材,還監測到藏原羚、狼、狍、馬麝、猞猁、荒漠貓等物種,進一步確定和佐證了這些稀缺物種在岷山中段分布邊緣及種群數量,為保護決策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
如今,羅春平牽頭更新保護區物種信息達70余種,是保護區內對鳥類、植物、大型獸類了解最多的巡護員。
從“守山人”到“自然講師”
羅春平的工作遠不止于巡護。2013年起,羅春平成功當選為首批自然教育講師,每年他還會專門擠出時間開展自然教育科普活動,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他將保護區里的動植物、山山水水制作成課件,帶著孩子們通過沉浸式的觀察,學習自然知識,被孩子們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羅春平已在保護區內開展自然教育實踐活動上百場次,還與各大院校合作自然科學論文20余篇,先后在各大期刊上發表,部分研究成果作為文獻收藏。
“以前野生動物是很害怕人的,它們基本不會出現在人類視野內,更別說靠近了。經過多年的保護工作,現在我們能偶遇大熊貓、金絲猴、巖羊等珍稀動物,有時還能來一次親密接觸。這既得益于王朗多年的生態保護工作,更得益于自然教育帶給人們保護理念的提升。我希望通過自然教育,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和投入到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中來?!绷_春平說。(責任編輯:高晟寒 朱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