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改知,女,1957年生,河南省許昌長葛市增福鎮張留寨村村民。劉改知7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李清水。李清水靠喂牲口掙工分,堅持讓她讀完中學。1990年母親病逝后,劉改知承諾像對待親爹一樣照顧繼父。如今,劉改知67歲,李清水105歲。她悉心照料老人,從飲食到起居無微不至。李清水有哮喘病,劉改知耐心喂藥,從不厭煩。她的孝心也影響了家人,兒子和孫子?;丶姨酵?,幫忙照顧老人。劉改知用平凡的堅守詮釋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溫暖了家庭,感染了鄰里。
感恩與承諾:無血緣的親情
1964年,劉改知7歲,親生父親去世,母親獨自承擔起撫養幾個年幼孩子的重擔。兩年后,母親經人介紹嫁給了新鄭市的李清水。李清水來到這個家后,靠著喂牲口掙工分,堅持讓劉改知讀完了中學。在那個條件艱苦的年代,劉改知的兩個姐姐很早就輟學下地干活,而李清水卻始終支持她繼續讀書。劉改知深知,沒有繼父的付出,自己不可能完成學業。
1990年,劉改知的母親病逝。李清水的弟弟想把他接回新鄭老家照顧,但李清水卻選擇了留下來。面對李清水的堅持,劉改知當眾向他的家人承諾:“各位放心吧,有我一口吃的,他就餓不著,我會像對待親爹一樣照顧他?!蹦且豢?,劉改知的心情無比復雜,但她深知,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也是對繼父養育之恩的回報。
悉心照料:歲月里的堅守
如今,劉改知已經67歲,而繼父李清水已經105歲高齡。在劉改知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生活得十分安逸。盡管視力模糊,但老人仍能獨自在院子里活動,頭腦也十分清醒。劉改知對繼父的照顧細致入微:早上一個饃、一碗湯,晚上只讓吃半個,以免消化不良;老人喜歡吃酥餅和薄荷糖,家里總是備得滿滿的;不愛吃面條,就換著花樣做面葉、疙瘩湯……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劉改知對繼父的關愛。
李清水有嚴重的哮喘病,需要每天服藥。每當他手抖拿不穩藥時,劉改知總是耐心地把藥送到他嘴邊。老人有時會發脾氣,但劉改知總是笑著說:“年紀大了,總會有點小情緒,其實就像個老小孩兒,好哄得很?!贝謇镟l親常常跟劉改知開玩笑:“還是恁家有福,家里那位成‘老神仙’了!”劉改知總是回答:“啥是寶,老人健康長壽就是寶。家風好了,比掙多少錢都強!”
傳承與延續:愛在家庭間傳遞
劉改知的孝心不僅溫暖了繼父,也深深影響了她的家人。兒子通過自身努力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從結婚到買房,都沒讓劉改知操過心。只要一有時間,他都會帶著兩個孩子回家探望老人。劉改知做好飯要端給李清水時,孫子還會搶著幫忙:“我給端,你快去歇歇吧?!边@份孝心的傳承,讓劉改知感到無比欣慰。
劉改知的大姐和二姐也曾多次提出要把李清水接走照顧,但老人堅決不肯離開。有一次,劉改知生病高燒,不得不把李清水送到大姐家暫住。結果,老人只住了五天就嚷嚷著要回家:“我不讓恁伺候我,我走路也得回去!”劉改知趕緊把他接了回來。她笑著說:“他不是嫌別人伺候不好,習慣了我照顧他?!?/p>
在劉改知的家中,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催人淚下的故事。她用平凡的行動詮釋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譜寫出了一曲溫暖人心的贊歌。她的孝心不僅溫暖了一個家,也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責任編輯:劉朝靈 趙若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