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概覽】 杭州歷史特色建筑的建筑特色可濃縮歸結為“四句話”:三吳都會風范、江南水鄉特色、中西交融風格、東方園林典范。 課題組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獲取并整理了78個杭州典型歷史特色建筑的實證資料作為研究基礎素材。在此基礎上,又將歷史特色建筑分為園林特色建筑、民居特色建筑、工商特色建筑、宗教特色建筑、公共和其他特色建筑等5個領域,組織專家進行分類研究、案例剖析,對歷史特色建筑的形式、元素、符號、材料、色彩、工藝、氣質等要素進行了提煉并對下一步如何傳承、創新和應用進行了探討。 1.杭州歷史特色建筑的基本特征 杭州的傳統建筑既有歷史古都皇家的大氣風范,又有江南民居小橋流水的樸實無華,更有開放胸懷,汲取傳承古今中外的建筑風格,無處不透露出博覽群雄大都會的繁華和氣勢,無處不蘊含著自然和諧、精致細膩的人文氣息,也鑄就了杭州歷史建筑“天人合一”、“格古韻新”的獨特風韻。 ?、拧叭齾嵌紩憋L范。 北宋詞人柳永,善于描繪城市風光,其詞《望海潮》寥寥數語,生動地描繪出當時杭州的城市景象,透視出城市形象,建筑風貌,建筑理念的豐富歷史信息?!皷|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泵枥L出錢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經濟繁榮,生活富足?!盁熈嫎?,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苯次萃饨窒锖訕蛎利?,透過微風輕擺的門簾可見屋內院落園林精致,一幅怡然安詳的宜居景象。遠望城內各式建筑,各抱地勢,鱗次櫛比,檐牙錯落,處處透視出美麗的都市風光。 ?、啤敖纤l”特色。 江南水鄉文化是在人們適應和利用水鄉澤國自然環境的進程中,孕育出中華文明體系中最獨立完整的亞文化體系,尤其是極富韻味的江南水鄉建筑文化堪稱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奇葩。 空間布局:依水勢而建,錯落有致,不追求對稱,將自然和人文完美結合。 建筑形式:以院落為主,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構造為瓦頂、空斗墻、觀音兜山脊或馬頭墻,形成高低錯落、粉墻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體風貌。 建筑小品:水鄉多河的環境出現了水巷、小橋、駁岸、踏渡、碼頭、石板路、水墻門、過街樓等等富有水鄉特色的建筑小品。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清靜淡雅,白墻、黑瓦,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等。 建筑韻味:豐富多彩,優雅別致,清新靈秀。 建筑裝飾: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質樸中折射出奢華。 ?、恰爸形鹘蝗凇憋L格。 杭州保留有較多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杭州近代以來,以“中道西器”(建筑功能、技術是西方近代的,建筑形式、風格是中國傳統的)視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求新的理想模式,不斷地融合、傳承、吸收新的文化形式,鞏固自有特點創新發展。終究形成近代杭州獨特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依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求新求變,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睿智哲理。 ?、取皷|方園林”典范。 西湖文化景觀在將西湖自然山水“文化”的過程中,十分關注對自然的尊重,其巧妙的手法使自然與人文有機融合,相得益彰。西湖的建設發展,始終與城市的建設相依相伴,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建設理念:師法自然,天人合一。 建設方法:尊重自然,點化自然。 建設特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融于自然,重塑自然。 建設效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得益彰。 2.杭州歷史特色建筑的人文氣質 杭州歷史特色建筑的人文氣質為天人合一,建筑與西湖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叭嬖粕揭幻娉恰豹毺氐纳剿鞘协h境 ,城景相依,處處為景,景觀無處不在。杭州的建筑就散落在這美麗的風景之中,沿山筑屋、濱河構房 ,依湖而居、枕江而臥,城中有景,景隨城生,城市、風景、建筑,精致和諧,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完美統一。隨性而理性的建筑方式,尊重自然,融于自然。 3.杭州歷史特色建筑的文化內涵 建筑與文化相互交融,建筑因文化而立意,文化由建筑而傳承。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古都文化、水鄉文化、杭商文化、市井文化、西湖文化等等,滲透在一座座杭州歷史特色建筑之中,賦建筑予文化內涵,塑造建筑形象,提升建筑品位,而文化精粹則因這些建筑的傳承而得以發揚光大。 4、杭州歷史特色建筑元素傳承與創新 ?。?)傳承創新理念 純粹的傳統建筑形式在功能等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需求,一般只在特定的地段建設使用。單純的“復古”建筑不符合城市發展演變的規律,也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現實需求。創新具有時代精神、地域特色和民族形式的“杭州建筑形式”,在建筑功能效率最大同時,實現城市地域文化傳承和創新,切不可浮躁的重復模仿復制,抄起照搬老路。 ?。?)傳承創新思路 現代建筑形式過于簡單化、裝飾貧乏、平淡冷漠,千篇一律的水泥盒子、玻璃盒子建筑使城市形象黯然失色;過于煩雜,五花八門的“仿歐”后現代建筑,令人浮躁,與杭州傳統建筑“優雅別致,清新靈秀”的建筑意境相悖。要重視對于地域文化的深度發掘,并使它成為建筑創作的源泉。杭州歷史建筑以其多種多樣的時代和地域的鮮明特征,具備著豐富的資源可供開發。 ?。?)傳承創新要求 傳統結構型。突出杭州傳統建筑形式特征,把傳統、地方建筑的基本構筑和形式保持下來,加以強化處理,突出文化特色,刪除瑣碎的細節,基本是把傳統和地方建筑加以簡單化處理。(如北京香山賓館、杭州仿宋式建筑) 傳統象征型。這種方式具有比較明顯的運用傳統、地方建筑的典型符號來強調民族傳統、地方傳統和民俗風格。(如杭州大學老校區教育建筑) 功能擴展型。使用傳統形式,擴展成為現代的用途,比如教育機構、大型旅館、度假中心,這些類型的結構是傳統、地方建筑以往沒有的,這就形成所謂的“擴展”,擴展是指功能的擴展,而形式上則是傳統的。(如菊兒胡同住宅群) 傳統符號型。用傳統符號達到標識的作用,來強調建筑的文脈感。與西方后現代主義建筑家的手法相同,只是標示的符號不同。(如中國美院象山校區) ?。?)傳承創新途徑 ●“形式”的復制 對有特殊地位的傳統建筑作還原式的恢復性保護,使其原有的傳統文化得以維護,達到全面再現歷史建筑形式的目的。嚴格按照古建筑法式,運用傳統的平面布局、空間分割、外觀設計以及建筑細部樣式,通過復制和仿制等手法,重現歷史建筑。杭州胡雪巖故居修復就是成功范例。胡雪巖故居按照“修舊如舊”、“原狀復原”的要求,無論是宅邸園林布局,還是磚雕、石雕、木雕、堆塑等細部處理,都是修復者以宅院尚存建筑、民間老照片以及現代測繪方法留存下來的圖樣等為依據,對歷史建筑進行嚴格的復制和復原,再現了這座豪宅當年風采。胡雪巖故居的復建,已成為東方木結構古建筑復制的成功之作。 ●“元素”的提取 對傳統建筑典型構件的應用,使現代建筑富有傳統建筑的基因。在一些現代建筑中,雖無傳統建筑的形體特征,但其屋檐、門廊、窗框、梁柱等細微處,卻具像或抽象地透露出了若干傳統建筑符號,反映了傳統文脈的延續。如胡雪巖故居的屋檐、門廊、窗框、梁柱等;又如杭州黃龍飯店建筑組群,雖是完全是賓館式的現代建筑,但由于每幢大樓屋頂均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大屋檐,各幢大樓之間又布置了傳統的江南山水園林小品,使整個建筑組群,既具江南特色,又具現代氣派。 ●“符號”的引伸 以歷史建筑有代表性的“視覺模式”作為符號,采用現代理念,以聯想、隱喻的方式再現傳統于現代建筑之中。如運河廣場的建筑。又如杭州游泳健身中心的白色大篷布屋頂坡蓋上,作了數條浮雕式的曲線,儼然勾畫出中國傳統大屋頂的輪廓,雖然沒有任何具像的符號,卻讓人品味到的是現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傳統風姿。 ●“材料”的應用 采取與傳統建筑相同或相反的外墻材料,使得現代建筑既具有鮮明現代個性,又融入于歷史環境之中。如杭州的交通銀行大樓,只是大面積地采用與近代歐式建筑常用的石材作為外墻,材料與顏色的一致性,見到這座現代建筑,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舊杭州的歐式銀行建筑風格。 ●“色彩”的延續 在傳統建筑氛圍中的現代建筑作品,采取與傳統建筑相同外墻色彩?,F代建筑與傳統建筑在色彩上的相同或相似,使新建筑與老建筑、舊環境“和諧”相處。如杭州一些多層、小高層、高層住宅建筑群,采用青磚、灰磚作為外墻貼面,一些多層住宅建筑屋頂“平改坡”,則采用了黑灰斜坡屋頂,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舊杭州的清水磚墻、四坡灰瓦屋頂的近代民居建筑。有時在顏色基調與傳統建筑基本相同情況下,滲入小塊墻體色彩的變異,也會產生一種動感和生機。有時大膽采用與傳統建筑對比色彩,形成強烈的色彩反差,不但不會破壞整體效果,反而給人以強烈的震憾力量。 ●“工藝”的進化 對已經成為遺址、廢墟的歷史建筑,在保存歷史“遺存”的前提下,采用現代材料、運用現代工藝進行復建,使恢復的歷史建筑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需要。重建的杭州雷峰塔,就是用現代設計工藝復建歷史建筑的成功范例。新塔按照世界遺產保護“可逆性”原則,采用了全鋼結構,對雷峰塔遺址實行架空支撐,起到了“整體保存”效果;采用現代的銅雕工藝對塔身中瓦片、斗拱、裝飾柱和塔尖等進行裝修,起到了防雷、防靜電、防腐蝕、防臺風作用。新塔采用銅制建筑工藝,發展了中國的傳統銅雕文化,相比傳統的木制品,銅制品更能栩栩如生、維妙維肖地表現雷峰塔原有宋代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采用全鋼結構工藝,能不再重蹈被毀倒塌的復轍,使新塔能夠更牢固,也能更多地滿足人們登塔眺望西湖全景需求。 ●“環境”的復原 對歷史建筑當時的人文環境同時進行還原,是對歷史建筑、傳統民俗活動的整體恢復。杭州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飾就是典型的實例。清河坊街區以原建筑為樣本,對傳統清末民初商鋪建筑進行修復,使修復及重建的傳統商鋪建筑 ,保持粉墻黛瓦,欞窗木樓,甚至連梁架、柱子、構件、鏤花的風格和式樣都與原物一致。同時,將街道還原為清一色的青石板路,街兩旁建筑的內外裝修也與傳統風格相協調,并恢復了“河坊街郵局”、“胡余堂國藥號”、“方回春堂”、王星記扇子等“老字號”商鋪;又增設了錢幣、陶藝博物館,雅風堂、榮寶齋等特色博物館。而且古董商鋪古韻十足,古裝茶館銅壺斟茶 ,紡布織坊木車紡紗 ,街頭商販搖鼓賣糖,古街人群熙熙攘攘,似乎將人們帶回到了舊時杭州的生活歲月里。 ●“氣質”的傳承 對傳統建筑外在體形的提煉與概括,使新建的現代建筑具有傳統建筑風韻容貌。一些現代建筑雖未采用周圍傳統建筑群相同的形體和形狀,但只因其采用古典式的造型,使其在氣質上與傳統建筑的格局、使用性質、文化氛圍相一致,絲毫無模仿之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達到“形不似、而神似”的效果。杭州湖濱景區的改造,即按照“似曾相識”的理念,既不標新立異,完全拋開湖濱原先的風格、符號和元素,也不搞貌合神離的假古董。新湖濱的建筑外觀、材質的選用,騎樓、亭廊的設置,不求建筑形態上的相似,而是追求舊湖濱“氣質”上的神似,以達到“不似舊湖濱,勝似舊湖濱”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