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遺”傳承人攜歌舞農村秀“寶”(圖)
寧洱縣磨黑鎮阿詩瑪廣場演出現場 張珺 攝 傈僳族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學華 張珺 攝 寧洱縣磨黑鎮阿詩瑪廣場人山人?!埇B 攝 歡快的弦子舞,婉轉的海菜腔,悠揚的牧歌……11月22日,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磨黑鎮沉浸在一片歌舞的海洋里,來自云南的1100多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帶著6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歌舞樂節目齊聚當地的阿詩瑪廣場秀歌舞,給這座滇南鹽都的廣大群眾帶來了一場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當天一大早,磨黑鎮的村民們都紛紛聚集到阿詩瑪廣場上觀看歌舞表演,當地一位大媽激動地說,鎮上好多年沒有這么熱鬧了,她出來買菜,看到表演太精彩,就一直看,幾乎忘記回家做飯。 本次演出的節目均為云南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節目多以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素材為基礎,選用當地民間流傳并通過適度藝術加工的歌曲或自創的民族民間歌曲整理、提煉、改編。旋律優美流暢,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當地民族文化品牌,還有部分節目參加區域性、國際性文藝演出活動獲得好評。 “一棵樹、一朵花、一片葉子、一只小動物,我們都可以用一首歌來唱它”怒江傈僳族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學華說。他們這次表演的聲樂《木棉花開》是一首原生態的傈僳族樂曲,其中包括木刮和擺時等內容,整個曲目沒有任何吐字清晰的普通話唱段,均是帶有濃郁傈僳族特色的民間唱法。李學華說“我們唱的是萬物,傳達的是最原始最虔誠的崇拜?!?/p> 據了解,該活動是云南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活動中的一部分,為期五天,來自云南省16個州市的表演隊將在普洱市不同村鎮的廣場上輪番演出。 (和曉瑩 張珺) |
責任編輯:張智萍
分享到: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