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級美術師王習三,原名王端成,1938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阜城人。1958年,進入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拜師學習內畫鼻煙壺藝術。1967年,在阜城開始創立冀派內畫,是冀派內畫藝術創始人。2006年,冀派內畫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2007年,中國文聯和國家文化部先后確定王習三為首批“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月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在北京農業展覽館隆重舉行,記者有幸見到了冀派內畫藝術傳承人王習三大師以及他栩栩如生、筆工精美的鼻煙壺作品。晶瑩剔透、氣韻生動的水晶壺里,一筆一劃既富有靈氣,又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回憶起幼年學畫與成長經歷,母親的付出總讓他不時動容,感慨萬分。 以自己的寬容善良,教育子女做人 幼年時期的王習三,總覺得身形嬌小、氣質賢淑的母親與宋慶齡女士長得極像,不僅眉清目秀,而且極愛干凈。 母親出生于河北阜城縣磚門鄉尚莊村一戶貧農之家,家里靠種地為生。姐妹四人中母親最小。由于家中沒有男丁,為了生計,母親15歲那年便早早結了婚。王習三的父親與母親是同鄉,有一年,阜城發大水,父親徒步逃難到北京,跟一個親戚學習修鞋。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獲贈一批受損的布鞋,整舊如新后便開起了鞋店。隨著生意日漸興旺,父親又開了作坊,請了十幾個工人做布鞋,生活開始富裕起來。 母親沒什么文化但極善良。從小,母親就用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教育、要求子女,并以身作則。一回,街坊里一個小孩欺負王習三,把他鼻子打出血了。對方家長帶著孩子上門賠禮道歉,母親十分寬容,說“嗨,小孩子之間免不了磕磕碰碰,沒什么事?!?/p> 在王習三的印象中,母親非常勤勞簡樸,寬厚善良。結婚后,母親隨父親來到北京當起了布鞋作坊的老板娘。雖說對當時的生活母親非常知足,但她并沒有養尊處優,反而親自參加勞動,并親自操廚給工人們做飯。一次,一個叫倪子順的工人突發急性闌尾炎,當時恰巧父親出差在外,情急之下,母親趕緊借了個排子車親自把工人送到了醫院,并墊付了醫藥費。 父親在家中設有佛堂,上小學時的王習三放了學就喜歡跟小伙伴跑到佛堂里細細欣賞,還跟佛堂里管賬的劉先生學起了書法。由于太熱愛書畫,王習三還跟同班同樣熱愛書畫的兩個同學自發成立了一個“三友社”,活動內容就是買了小人書后,自己拿畫筆上色。 從小,王習三就在畫畫上展現出了很高的藝術天賦。小學畢業后,王習三升入北京第二十八中學,在那里,他遇到了藝術水平很高的美術老師——王卿芳老師。由于畫畫得好,王卿芳也對他格外偏愛,每逢假期就會帶他一起出外寫生。憑著課堂上老師所教授的基礎知識,王習三從小就打下了很好的美術功底。 生活中的母親一向勤儉持家,王習三幾乎沒見過母親買新衣服,凡是身上穿的、腳上踩的,都是心靈手巧的母親自己做出來的。舍不得買化妝品和頭油,母親每天就用梳子蘸著用刨花泡出來的油梳頭定型。然而為了學畫畫,王習三不得不經常向母親要錢,用來買小人書、紙筆,母親在這方面從來沒有吝嗇過,總是毫不猶豫地滿足王習三的各種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