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威海文登區:“三鏈協同”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緊扣群眾文化實際需求,聚焦人才共享、陣地共融、商社共建三大關鍵鏈條,探索實施路徑,創新方式方法,著力破解社區文化服務專業性不強、精準度不高和缺乏可持續性難題,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服務群眾,全力構建多元協同、和美和諧的文化社區新生態。
觀云山居益本書院開展抗戰勝利80周年文物特講課。威海市文登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人才共享增活力,建強全域文化師資隊伍。針對社區文化骨干隊伍老化、專業力量不足、服務不精準等問題,創新人才引育用機制,發揮人才專業引領作用,著力激活社區文化內生動力。一是精準引才補短板,突破傳統招募模式,構建起“線上云集+線下發掘”的雙軌通道。線上依托“文登融媒”APP等新媒體矩陣,發布“社區文化人才”招募令,吸引青年創客、高校才俊、非遺匠人線上集結;線下發揮各級文明單位、文明校園資源優勢,以及社區網格“神經末梢”作用,廣泛招募能人,讓行業技能專家、書畫曲藝名家、健身達人、園藝巧匠從“幕后”走向“臺前”。二是精心育才強根基,將招募的人才整合起來,建立區級“社區文化人才庫”,推行“導師帶徒”制,由經驗豐富的資深文化骨干結對指導青年新秀,重點培育具備策劃力、組織力、傳播力和共建力的“四力型”文化“主理人”。目前,全區已經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專業互補、扎根社區的文化人才師資隊伍175名,解決“誰來干、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為社區文化提供核心驅動力。三是精當用才揚優勢,為文化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設立“社區文化人才工作室”,鼓勵“主理人”領辦文化服務項目,為其提供場地、資金等支持;支持“主理人”牽頭組建并運營各類興趣社群,如社區合唱團、讀書會、攝影俱樂部、觀影會等,目前總數已達到120余個。同時,建立“美德信用積分”動態管理體系,增設“文化能人”專項激勵,對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非遺傳承人、文藝骨干等給予積分獎勵。
二、陣地共融提質效,供給全齡文化精品課程。針對區域內各類教育資源相對獨立、課程供給與居民需求錯配等問題,系統整合各方陣地功能和服務,全力打造書院精品課程體系,滿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質文化需求。一是力量聚合促進系統化,打破條塊分割,將天福夜校、青年夜校、老年大學三大核心平臺的優質課程、師資、場地資源進行深度梳理與整合,建立統一的“好學文登”資源庫和課程目錄,涵蓋政策理論、家庭教育、體育健身、中醫藥文化等14大類100多項的課程資源庫,形成了覆蓋全領域的文化資源網絡。二是課程適配提升針對性,通過居民問卷、網格走訪、線上平臺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調研全齡段學習需求,精準把握“一老一小一青壯”的差異化訴求,動態優化課程體系。發揮青年夜校的活力與前沿性,推出“電商直播實戰營”、“短視頻創作工坊”、“咖啡品鑒與社交禮儀”等緊貼時代脈搏、助力個人發展的實用課程;結合老年大學專長,開設“智能手機玩轉生活”、“中醫養生八段錦”、“聲樂入門與合唱”等適老性、趣味性強的課程。三是場域下沉延伸覆蓋面,在全區1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觀云山居、河景東城、峰山公園3處特色文化書院設立“好學分站”,作為課程配送、活動開展的基層樞紐。居民可根據自身興趣和發展需求,自由選擇、組合學習課程及場地,將優質教育資源送到居民家門口。同步打造線上平臺,匯聚優質課程資源,提供直播、點播、社群互動等全功能服務,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三、商社共建拓渠道,激發全鏈文化資源動能。針對社區文化建設中資源供給單一、資金渠道有限等問題,積極探索“社區+商家”共建模式,鏈接社會力量,實現多方共贏。一方面,搭建聯動平臺,成立“美德信用商家聯盟”,定期組織商家座談會、需求對接會,相互了解各自想法和實際需要,精準將商家的產品、服務、資金等優勢與社區文化建設需求相匹配。居民持有的“美德積分”可在全區的200余家“美德信用商家”中進行多元化、高價值的兌換:可兌換文化課程的學費抵扣券、優先預約使用社區文體場館設施、獲取特色文創產品折扣或健康體驗券,讓無形的美德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創新合作模式,實行“公益性+市場化”模式,在開展公益性活動的同時,廣泛引入市場機制,支持商家結合自身經營特色和專業技能,開發面向社區居民的低償文化體驗課程,如咖啡館開設“咖啡文化與拉花體驗課”、花店開設“家庭插花入門課”、健身房開設“科學健身指導課”、書店開設“親子閱讀引導課”等,商戶同步提供低價商品、服務券等資源,既吸引居民積極參與,又為商戶有效引流,真正實現場地共享、服務共融、活動共建。通過引入商家“活水”,有效撬動社會資源,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豐富活動形式內容,保障社區文化服務的可持續、常態化發展,形成文化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生態。(王波 畢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