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隨著第12屆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運會”)主火炬緩緩熄滅,成都世運會畫上句號。
從秩序井然的觀賽現場到城市街頭志愿者多語言服務的暖心細節,從理性助威的克制到陌生人的善意傳遞,從智能科技賦能賽事運行到數字技術促進文化交融……這場“運動無限 氣象萬千”的體育盛會,不僅展現了競技的精彩,更以文化為紐帶、以節儉為底色、以人文為溫度,塑造了一場全民參與的文明盛宴。
這是8月17日拍攝的閉幕式上的焰火表演。當日,第12屆世界運動會閉幕式在成都舉行。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以文明觀賽彰顯城市品格
8月10日,成都世運會迎來開賽以來最大的一場雨,東安湖體育公園中央廣場,女子500公斤級拔河比賽在被雨水浸透的草地上進行?!凹佑?!雄起!”大雨澆不滅看臺上的熱情,觀眾穿著雨衣,為運動員們搖旗助威。
觀賽現場有“鬧”有“靜”。在同一天的蹦床女子雙人同步決賽中,中國隊組合胡譯乘/張欣欣仿佛一對藍色“錦鯉”,在空中“神同步”??磁_上,觀眾始終保持著理性和克制,在運動員表演時保持安靜,避免干擾,等到她們完成動作后才給予熱烈的掌聲和歡呼。
志愿者更用行動為文明觀賽加碼。在各個競賽場館,觀眾服務助理志愿者時刻關注觀眾動態,每當發現不文明行為的苗頭,他們都會及時上前輕聲提醒。對于特殊群體觀眾,他們會主動上前提供針對性服務,讓文明的溫暖與賽場的激情交相輝映。
在成都世運會賽場上,文明觀賽已從理念共識轉化為行動自覺。觀眾自覺遵守觀賽禮儀、志愿者專業細致的服務、賽場內外井然有序的氛圍,詮釋了成都“以賽育人、以賽促文”的賽事管理智慧。
透過一場賽,看見一座城。
隨著賽事的持續推進,成都將文明觀賽的星火播撒至整座城市。成都市文明辦啟動“成都小雷鋒 文明助世運”網絡文明實踐活動,截至8月17日,1萬余名小雷鋒帶動1萬多戶親子家庭化身文明使者,走進世運賽場文明觀賽,在社區院落傳播世運文化;簡陽市文明辦、簡陽市文廣體旅局推出“我在公益看臺文明觀賽”文明積分兌換世運會比賽門票活動;532個城市志愿服務小站,為往來市民游客提供貼心服務,傳遞文明溫度……
“成都世運會是檢驗城市文明素養的試金石。這場國際賽事通過文明觀賽習慣的培育與城市治理的聯動,實現了‘賽場禮儀’與‘城市品格’的雙向賦能?!彼拇◣煼洞髮W體育學院副教授王翔宇表示,要進一步完善文明觀賽習慣的養成機制,通過制度創新與科技賦能,將文明理念嵌入常態化賽事管理中,讓文明觀賽可觸可感。
8月15日,中國隊在比賽中。當日,在2025年成都世運會健美操五人操決賽中,中國隊獲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以數智賦能塑造賽事品質
8月7日晚,隨著“天府大屋檐”的巨型屏幕漸漸亮起,AI繪制的笑臉如璀璨星河般流動閃爍,兩側斗屏躍出裸眼3D技術呈現的運動軌跡,火炬塔在水中點燃——成都世運會,以滿滿的“科技感”拉開帷幕。
成都世運會,既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一場科技盛宴。超過80項的成都本土科技應用登陸世運會,繪就體育與數智交匯的智能圖景,呈現別具一格的世運風采。
為更好地保障賽事安全,成都高新體育中心內搭載激光雷達與AI算法的巡檢機器“大狗”,專門監控場館搭建與賽事期間的安全隱患;為保障水下設施穩定運行,最大潛深350米的潛鮫X100在賽前對比賽泳池進行全方位探查……
科技不僅保障了賽事平穩運行,更通過數智技術傳承和升華了體育精神,為體育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文明內涵。
世運村內,“成都造”智能翻譯眼鏡打破語言障礙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無人機競速現場,總長超2600米的大熊貓主題造型LED燈光裝置,將成都文化符號與現代光電藝術完美融合;太赫茲實時快速跟瞄通信一體化系統,精準將運動員在空中翻轉、跳躍等拼搏瞬間實時傳遞,讓全球觀眾同步感受競技體育的力與美……
“世界級賽事的技術需求清單正成為創新引擎,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沉浸式體驗等技術在賽事期間密集應用與驗證?!蔽髂县斀洿髮W體育學院教授陳叢刊指出,AI、VR、5G等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賽事組織效率、轉播方式和觀賽體驗,在提升賽事品質的同時促進了賽事文化創新與體育文明建設。
“成都世運會為智能技術與體育賽事融合提供了優秀范例。尤其是成都世運會利用虛擬現實、交互投影等技術,打造了可感知的賽事文化空間?!标悈部ㄗh,未來要創新數字化文化傳播體系、建立技術賦能的文明引導機制。做到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并重,強化數據安全與適老適幼化設計,兼顧普惠性與可持續性,讓數智紅利真正覆蓋全人群。
龍舟賽比賽現場。袁矛 攝
以常態長效拓展賽事價值
成都世運會沙灘手球比賽期間,成都市新都區石犀小學校體育老師李鋒帶著學校手球隊的孩子們一起觀看比賽。賽后,學生們爭相告訴他,希望將來也能跟場上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樣,為國爭光。
在成都,有不少學校鼓勵并組織孩子們體驗之前鮮有了解的小眾運動項目,拓寬視野并激發體育興趣。目前,成都全市已有120所學校推廣棍網球、飛盤、壁球等世運會項目。
成都世運會不僅是一場匯聚激情與榮耀的體育盛會,更是推動青少年成長、體育事業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勁引擎。四川各地正以這場盛會為契機構建續航賽事價值的長效體系,推動體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成都世運會賽后,四川將借鑒“大運遺產”處理經驗,將7處臨建場館保留下來進行惠民利用,采購的器材設備將統籌用于體育人才培養、全民健身等,助力打造“體育+”城市級消費業態和場景,讓市民共享世運成果。
川渝兩地首次聯合推出了“城市夜經濟嘉年華”,探索發展世運會票根經濟,著力放大成都世運會入境消費效應,打造“國際范·巴蜀韻”,成為連接川渝兩地、惠及萬千百姓的文明紐帶。
賽事結束不是終點,而是撬動城市不斷向上向善發展的支點。四川著力推動賽場文明如賽道延伸般融入街巷肌理、似接力棒傳遞般常態長效。
“實現賽場文明常態長效建設需要久久為功?!蔽髂县斀洿髮W體育學院講師周騰軍指出,我們需要健全治理體系,推動地方立法、細化行為規范,建立球迷黑名單與跨部門執法聯動,強化安檢監控技術防控。同時強化文明引導,持續推廣成都“公益看臺”模式,邀請道德模范、勞動者共享賽事;并深化青少年實踐,帶動家庭踐行文明觀賽。此外,深化文體旅融合賦能也很有必要,延續“賽事+非遺”路徑,將文化元素嵌入賽事互動環節;開發文明主題旅游線路,以文化認同促進行為自律,實現文明內涵常態化延展。
從賽場觀眾集體起立的無聲守護,到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文明,這是四川向外界遞出的“文明名片”,更是千萬市民共同托舉的精神火炬。千萬個文明瞬間證明:當城市文明素養與體育精神同頻共振,便能譜寫出動人的文明篇章。
供稿:四川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