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文明新風潤八桂-中國文明網

廣西:文明新風潤八桂

發表時間:2025-06-18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斑馬線前的主動禮讓、餐桌上的“光盤行動”、鄰里和睦的傳統美德、村規民約中默默遵守的日?!诎斯鸫蟮?,一縷縷文明新風撲面而來、沁潤心田。

  黨的二十大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推動各地各部門形成齊抓共管合力,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豐潤道德滋養。

  在2025年5月23日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文明八桂的砥礪“長跑”,再次迎來喜人答卷:6個城市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數量是前六屆總和的兩倍,取得歷史性突破;3個城市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稱號;98個村鎮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140家單位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22戶家庭獲評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36所學校獲評第三屆全國文明校園,2人獲評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8人獲評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廣西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取得成效的實力印證,更是八桂兒女勠力同心、奮勇拼搏匯聚起強大精神力量的有力彰顯;是廣西在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征程上穩扎穩打留下的奮斗印記,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時代答卷。

  筑牢信仰根基,凝聚奮進力量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必須注重情感培育,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廣西精神文明建設戰線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筆,以創新宣講形式為墨,深挖紅色資源,夯實實踐陣地,精心繪就“理論入腦、文明入心、實踐入行”的生動圖景。

  “用方言和身邊案例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達給基層干部和黨員群眾,易于理解又催人奮進?!碧斓瓤h舉行特色黨課,讓基層干部群眾聽得懂、記得牢。

  平南縣“牛歌戲”曲暖夕陽項目,以送戲下鄉的形式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在鑼鼓聲中“聲”入人心。

  賀州市八步區開山鎮“方言理論+文藝表演”特色宣講形式,讓理論宣講“唱起來”“舞起來”“活起來”。

  這些實踐證明,理想信念教育需摒棄生硬說教,通過情感共鳴與理性引導結合,做到“入情才能入耳、入理才能入腦、入腦才能見效”。

  紅色資源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

  桂林、百色等地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讓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感染力。百色起義紀念館連續舉辦15屆紅領巾講解員培訓活動,培養近3000名講解員,開展3萬余場講解。紅領巾講解員袁天雨說:“我們通過講解,讓人們銘記歷史,就是要讓紅色血脈永遠奔騰不息!”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借助數字化技術打造“云游”紅色場館,以沉浸式體驗推動紅色文化扎根群眾心中,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群眾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防城港市仙人灣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轄區各個黨組織建立服務聯盟,推行“社區、群眾點單派單,聯盟單位接單”的服務模式,進而有針對性地認領居民所需服務;欽州市靈山縣依托實踐陣地,聚焦“一老一小一殘”特殊群體,開展文藝文化進萬家、移風易俗等活動。

  2024年以來,廣西重點打造“文明暖心”實踐品牌,在“學雷鋒服務月”期間開展3.5萬余場次文明實踐活動,惠及400萬余人次,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服務群眾的生動實踐,讓信仰力量融入民生、溫暖民心。

  樹立道德標桿,弘揚文明風尚

  道德模范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標桿旗幟,他們用凡人善舉詮釋著人間大愛。廣西通過廣泛宣傳道德模范先進事跡、深入開展各類評選表彰活動,持續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尚。

  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楊寧是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大學畢業后,她毅然返鄉投身鄉村振興事業,14載深耕基層,帶領鄉親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村子舊貌換新顏,用行動詮釋了誠實守信的高尚品德,以青春之諾踐行初心使命。面對組織的提拔重用,她說:“我希望繼續和群眾一道走出江門村的幸福路、振興路,讓群眾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楊寧選擇了繼續留在江門村。

  同時被評為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的田東縣祥周鎮殘聯專員羅連草,16年來,她不僅克服肢體障礙,以殘缺之軀悉心照料癱瘓母親,盡顯孝老愛親本色,還累計為全鎮超3000名殘疾人提供換辦證件、爭取生活補助與康復服務,以無私大愛構筑起殘疾人權益保障的溫暖防線。正如她所說:“無論是關心自己的家人,還是關愛身邊的老人和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p>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精神原點,家庭文明則是社會文明的微觀鏡像。

  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獲得者,藍連青家庭深耕家風傳承,以“互敬互愛”為家庭底色,將平凡日子經營成溫馨港灣,成為鄰里鄉親競相效仿的文明典范;蒙樹紅家庭則以“禮孝傳家”為精神內核,家庭成員共習傳統文化,以孝悌之道構建和諧關系,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文明家庭的精神圖譜。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系國家前途命運、民族復興大業。

  自治區文明辦聯合教育、團委等多部門已連續八年發布廣西“新時代好少年”先進典型事跡,通過立體化傳播矩陣,在未成年人群體中營造了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就像點點火種,點燃了千萬家庭傳承美德的熱情,在八桂大地形成了一股向上向善的強大精神力量。

   深化文明創建,共建幸福家園

  從城市煥新到民心凝聚,從村莊蝶變到幸福滿溢,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浸潤著八桂大地。

  文明城市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自2009年南寧市成功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后,時隔16年,廣西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展示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著一茬干的堅定意志和頑強決心,書寫了不負時代的激越華章。

  夙興夜寐,矢志創建。市民群眾不會忘記,2020年北海市因微小的差距未能圓夢時的失落和沮喪。四年多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希望之光從未熄滅,全市建立起市領導包聯制度,實施創城“十大攻堅”專項行動、創城“十大提升工程”三年行動,累計投入近15億元完成2219條背街小巷、1259個老舊小區及47個農貿市場的提升改造,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措施,創新理念思路、完善體制機制、拓展內容形式,闖出了一條城市蝶變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城市發展面貌一新、格局一新、氣象一新。

  初心不改,步履不停。柳州市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讓群眾可感可知惠民之舉、利民之措,臥薪嘗膽、枕戈待旦,把失之交臂的“一記悶棍”當成四年后必須飛越的跳高橫竿,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一鼓作氣、昂首闊步摘取了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樹木蔥蘢、碧草如茵,車水馬龍、文明有序,樓棟整潔、心情舒暢……老舊小區的改造,讓小區環境更加整潔、美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居民的居住舒適度顯著提高。平果市含笑公寓、金源花苑小區經過改造后,小區干凈整潔,環境舒適。說起改造前后的變化,居民許姐的喜悅溢于言表:“道路平整了、垃圾不再亂放了、環境變好了、停車規范了,整個小區煥然一新,我們非常滿意?!?/p>

  文明城市的品質,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的“面子”上,更藏于管理服務的“里子”中。

  “我們整治的目的是讓城市更有序,而不是斷了大家的生計?!蹦蠈幨信d寧區新華路裕豐大廈門前,綜合行政執法人員對一名占道經營攤販進行勸導時說。文明的勸導,既維護了市容市貌,又傳遞了城市的人文關懷。

  越是細微處,越彰顯為民服務的溫度。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世界級旅游城市桂林推出近萬個車位供游客免費使用。這個貼心之舉,不僅贏得游客贊譽,更彰顯了桂林以文明服務賦能旅游發展的城市溫度。

  文明創建離不開群眾的廣泛參與。蒙山縣開展“問計于民 問需于民”行動,累計收集432條群眾建議,并將其轉化為責任清單,最終變成群眾滿意的“幸福答卷”。這份成績單,折射出群眾從“被動接受”創建到“主動參與”的深刻轉變。

  革除陳規陋習,煥發鄉風新顏

  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既要理順“城”這一邊,更要顧好“鄉”這一頭。加強文明鄉風建設,既要傳承傳統文化、留住鄉愁,也要破除陳規陋習,讓文明新風激蕩鄉村田野、吹進千家萬戶。

  北流市上珍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曾深受攀比之風困擾。以往村里孩子考上大學,總要大辦“升學宴”,以桌數多、標準高為榮。

  2023年5月,廣西在深入調研、系統總結各地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提煉了移風易俗“五個統一”(統一操辦規模、統一宴席標準、統一禮金上限、統一服務場地、統一監管隊伍)工作法,綜合考量地域、習俗等因素,遴選30個縣(市、區)150個村(屯)先行先試,上珍村位列其中。

  如今,村里“升學宴”大變樣,改為每人28元的統一自助餐,村兩委干部帶頭用送鮮花、種植“成長紀念林”代替傳統賀禮。

  上珍村的蛻變,正是廣西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兩年多來,廣西各地紛紛出臺“接地氣”的措施辦法,因地制宜推行“五個統一”工作法,遏制、破除部分地區紅白事大操大辦、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等不良風俗,推動移風易俗改革落地見效。

  隆林各族自治縣以往一場白事下來,宰殺牛數可達十幾甚至20多頭,花費高達近20萬元,普通家庭負債累累,背上“牛債”。自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全縣1.3萬名黨員簽訂承諾書,帶頭簡辦喪事,將“宰牛不過三”納入村規民約。德峨村龍洞大寨村民楊春風的父親是老黨員,楊父去世辦理喪事,如按以前風俗,要宰十幾頭牛,最后總量控制在3頭,節省了10萬余元。

  “勤儉持家歡樂多,高價彩禮要反對;守望相助團結強,美德之花人人揚……”在貴港市港北區龍井村,村民用藍衣山歌唱移風易俗新鮮事。

  河池市、來賓市等地積極探索移風易俗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戶可憑信用等級獲得相應貸款授信,享受公共交通乘車、景區景點門票等優惠,起到很好激勵作用。

  目前,廣西以“五個統一”工作法為抓手,在111個縣(市、區)因地制宜全面推廣,以“小切口”推動鄉風文明“大變化”,各地高額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辦、白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文明風尚愈加濃厚,探索走出了一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發展之路。

  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幸福接力,是一項永不落幕的民生工程。站在新的起點上,廣西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必將以新氣象、新作為邁上新臺階,讓文明之光在八桂大地熠熠生輝。

  供稿: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辦

【責任編輯:賈園園】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