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各地扎實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中國文明網

寧夏各地扎實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發表時間:2025-05-13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寧夏各地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完善制度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各地不斷健全完善機制,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取得新成效。吳忠市頒布《吳忠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編制《吳忠市革命舊址文物保護規劃》,制定《吳忠市紅色文化、革命文物遺址名錄》,將35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遺址、562套1146件可移動革命文物納入自治區革命文物保護名錄。固原市頒布實施《固原市須彌山石窟保護條例》《固原市北朝隋唐墓地保護條例》《固原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扎實開展文物行業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和文物保護違法案件查處,構建完善文物保護政策法規體系。青銅峽市創新構建軍地協作機制,針對68公里明長城中三分之二段落位于軍事管理區的實際,與駐訓部隊逐年簽訂《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協議》,明確駐訓部隊對軍事管理區內的文物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保障責任,杜絕文物損壞行為。

  注重價值挖掘,厚植文化自信。各地將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傳承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充分挖掘蘊含其中多重價值,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嵌入生活、融入日常。永寧縣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全縣非遺傳承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對永寧民歌、叭喇鞭等瀕危非遺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挖掘相關曲譜、材料與實物妥善保存,結合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指導創排叭喇鞭課間操《我是寧夏川的娃》,在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與傳承意識的同時讓瀕危非遺項目重煥生機。利通區建立“文物局+鄉鎮文化站+第三方技術團”小分隊合作機制,全面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普查和宣傳等基礎性工作,推出“品非遺”“研非遺”“學非遺”等特色美育課程,讓傳統民間文化技藝在青少年群體得到傳承。紅寺堡區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學校思政課程,積極打造國學經典、非遺傳承等特色宣傳陣地,持續推動“一校一品”建設,構建起“傳承+創新+實踐”三位一體的文化育人體系。

探索活化利用,引領創新發展。各地扎實做好結合融入文章,推動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不斷豐富保護內涵‌。中衛市以保護、利用并重為導向,爭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資金,完成中衛高廟、鼓樓、長城等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改善提升文物保護現狀,并組織農民畫、剪紙、沙石畫等非遺項目走進沙坡頭景區、金沙島、黃羊古落等景區進行展覽展示、互動體驗,助力文旅融合發展。興慶區緊密結合歷史文化名城改造項目,探索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更新實踐路徑,創新舉辦銀川市“光輝歷程·古城新韻”歷史文化名城點亮活動,將古建筑與科技光影巧妙融合,融入國風舞蹈、民樂演奏、非遺體驗等傳統文化節目。原州區以須彌山石窟、戰國秦長城等景點為依托,將非遺項目融入旅游活動,開發歷史文化游精品線路,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剪紙、摶土瓦塑等非遺技藝,感受獨特的文化魅力,年接待游客量達200萬人次以上。

借力科技賦能,提升活化水平。各地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動數字化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吳忠市積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長城、古渠等不可移動文物開展三維激光掃描和高精度建模,建立數字檔案,實現動態監測,打造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景區“古今水工”數字展陳項目,推出“理響直播間”線上平臺,增強文化遺產的互動性與傳播力。西吉縣依托“智游西吉”構建智慧文旅體系,運用數字展陳技術打造沉浸式云展廳,開發文物IP元宇宙互動項目,實現“一物一碼”全息展陳。海原縣加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投入資金百萬元,對1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利用數字化手段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通過文字記錄、影像拍攝等多種方式,詳細記錄傳承人的技藝、經驗和故事,存憑留史。

  供稿:寧夏回族自治區文明辦 寧夏文明網

【責任編輯:鄧純雪】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